以民为本美名扬——寿宁县韶托村黄氏家风家训

2020-08-04 11:31:06 来源:寿宁县纪委监委网站 1389

图片关键词

  “做官要像黄三公,百姓冷暖放心中……”这是民间流传的谚语,也是百姓对他的缅怀和感念。

  黄山公,又称黄三公,寿宁县韶托村人,原名黄槐,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宣和二年(1120年)任徽州知州。他为救灾开仓放粮,后挂印弃官遁隐托溪。任上,他创办学堂教化地方,为民狩猎除害、采药疗疾、抗旱防涝保丰收等,深受百姓爱戴。黄槐为官清正廉洁,一心为民,不论是在徽州知州任上还是弃官归隐时,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善事。
  
图片关键词

  八百多年来,黄槐的民间信仰的影响力不仅没有减弱,反而随着时间的演变,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地方文化遗产。如今,“黄三公文化”更是寿宁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2017年1月份,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黄山公信俗文化被列为其中之一。

  黄槐一生清廉,身体力行儒家的民本思想,清廉勤政,务实为民。他心系苍生、临民以宽、予民以恩,成为福建历史上民间影响力最大的一位爱民清官之一。

  在徽州知州任上,黄槐为官公正清廉,深受百姓爱戴。时值宋徽宗为了多子多寿,下令该造京城汴京(今开封市)的风水格局,要在汴京东北叠石筑山,建世界园林之最——艮岳。蔡京派人前往各地搜罗奇花异木,以及各种美石。举国上下,只要发现珍惜之物,就不惜破屋坏墙,践田毁墓,甚至拆毁城门,以百万役夫之工,千里迢迢运往京城。致使天下萧然,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

  当时,徽州地区又连年遭遇自然灾害。黄槐眼见百姓饥寒交迫,灾民流离失所,连连奏请朝廷减免灾区赋税、工役,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在民间,百姓称他为“解粮官”,至今徽州一带还流传着“黄知州,赈粮谷,挂冠印,救万民”的民谣。文人墨客也赋诗颂扬:“徽州挂印犯天颜,赈灾放粮济众难,王眼无珠分黑白,民心有镜别忠奸。”

  “黄槐为民可放弃官职俸禄,在有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的封建社会,这已经是一个无法企及的崇高境界了。特别是归隐田园之后,黄槐仍以民为本,造福乡邻,足可见其为人的品格”。寿宁县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立云长期从事黄槐信俗文化研究,对此也深有感触。

  归隐故里的黄槐,始终不忘为百姓谋福祉。从寿宁托溪村出发,沿着县道向东行走不到一公里,便能隔条河望见一座庙宇隐在浓荫之中。庙的大门上方挂着一块牌匾,上书“托迹佑民”,大门两边的石碑上刻着《黄山公颂》《黄山公庙记》等诗文。

  如今在韶托村已找不到黄氏族人,这是因为黄槐回到韶托后,为免累及无辜,便安排村中族人远避他乡。当时鹤溪一带为长溪县管辖,周边方圆数千里山深林密,豺狼横行,虎豹肆虐。村民经常遭受野兽的袭扰侵害,田地里播种的瓜果稻麦,也常被野猴山猪糟蹋破坏。为了保一方平安,黄槐组织猎队设阱擒虎豹,弯弓射豺狼。

  因这一段狩猎岁月,至今寿宁、周宁一带的猎户还把黄槐奉为狩猎人的祖师爷和守护神,凡上山狩猎之时,都要祈求黄山公庇佑出行平安,有所猎获。

  后来黄槐狩猎至溪州,见溪州山清水秀,流连忘返,便在鹤水之滨的小溪洋结庐定居。

  当时鹤溪百姓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难得有人会识文断字。黄槐在溪州定居后,便择址开设书馆,延请塾师为少年儿童授课启蒙开智。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彼时鹤溪一带缺医少药,不论感冒中暑还是种痘出麻,村民都只能坐以待毙。为了给百姓解除病灾疾苦,黄槐悉心钻研医学以普济众生。相传黄槐医术高明,药到病除,直至如今,邑人仍称其为“神医”。
 图片关键词
  此后,为纪念黄槐,闽浙边界的百姓开始为黄槐修建庙宇,黄槐在民间成为显神,村民凡祈求福祉、求取功名、求医问药、求财求子,都向黄山公祷告,并认为祷之必应,黄山公信众队伍日渐壮大。据统计,目前各地修建的黄槐庙、黄山公塔、黄山公庙就达500多座,而家中、祠堂供奉黄山公神位的更是数量众多,黄山公信众达2000多万 人。

  “任何东西一旦成为信仰,也就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神是人造的,黄山公由人到神,不仅是民众对他的感念,更是民间对正直官员和清廉政府的一种期许。”寿宁县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安表示,黄槐成为民间一种文化信仰,有其必然性。

  一代清官,精神世代流传。时至今日,当地人民仍在纪念这位清廉正直、爱民如子的清官。


黄氏家训


  清廉勤政,务实为民。临民以宽,予民以恩。



文:   金向宁 吴劻福


13850364051(吴晓荣)
首页
调查征集
最新公告
便民热线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