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第一村”,总书记牵挂了30多年

2020-04-09 15:15:46 来源:福建纪检监察 2969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上世纪八十年代

全国扶贫攻坚大幕在

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拉开

30多年来

赤溪村发扬“滴水穿石”闽东精神

艰苦奋斗、顽强拼搏

走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

科学扶贫、精准扶贫之路

实现了幸福嬗变

从一个偏僻穷山村到小康富美村

“中国扶贫第一村”如何花落赤溪村?

 

 图片关键词

赤溪村口(柳明格 摄)


01

曾经的赤溪村

“老、少、边、穷”于一体

280多户村民分散居住在

14个“五不通”的偏远畲族自然村

村里的群众过着

“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的艰辛生活

图片关键词 

 

赤溪村旧貌(资料照片)

 

“以前住的是茅草屋

点煤油灯,吃地瓜配野菜

过去有多难

当地畲民记忆犹新

村子穷到出现

“婆媳共穿一条裤子”的现象

 

对现年70多岁的

下山溪畲族自然村村民

李先如老人来说

是曾经心中无法抚平的痛

40多年前,因道路不通

他眼睁睁看着妻子难产

来不及送医而在家中去世

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

老人都不禁黯然神伤

当时往山下走只有一条羊肠小道

别说抬个人下去

自己走都很费劲

 

 图片关键词

下山溪畲族自然村的出村小路(资料照片)

 

02

 

赤溪村的嬗变始于1984年

当年5月

时任福鼎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兼新闻科科长的王绍据

乘两个小时长途汽车

只身从县城到磻溪镇

再徒步18公里来到下山溪采访

村民的贫困景象

一遍遍在王绍据脑海里回放

回到家,他连夜

给人民日报编辑部写了一封“读者来信”

反映下山溪村的贫困状况

“他们祖祖辈辈靠吃番薯度日

偶尔到外地集镇买几斤大米

只能在春节期间吃两顿

或供妇女‘坐月子’吃几天

他们身上穿的(得)破破烂烂

有的人买不起鞋子而光着脚板……”

 

1984年6月24日

《人民日报》以

《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为题

在头版刊登这封来信

并配发评论员文章

《关怀贫困地区》

信中描述的贫困状况震撼了读者

也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

 图片关键词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反映赤溪村贫困的读者来信(资料图片)

 

“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

就是领导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如果让这些贫困现象长久继续下去

不但会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也愧对那里曾为革命做出过牺牲的父老乡亲

当年9月

党中央、国务院发出

《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

拉开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

默默无闻的赤溪村

也因此被称作“中国扶贫第一村”

 图片关键词

 

赤溪村欢笑的孩童(资料图片)

 

行路难、行路难

无路就走不出真正的“脱贫路”

要想富先修路

 

“滴水穿石”“弱鸟先飞”

“从本地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条件,

扎扎实实抓好农业和其他基础建设,

实现逐步发展。

上个世纪80年代末,

时任宁德地委主要领导

对闽东地区摆脱贫困提出思路和要求。

 

1989年

赤溪村迎来了第一次转机

在宁德地委的强力推动下

赤溪村上游的桑园水电站进入前期准备

1993年因施工需要

赤溪村

有了第一条可以通车的泥结石土路

 

 图片关键词

1993年开通磻溪至赤溪通村公路(资料图片)

 

然而

在下山溪贫困闻名全国后

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他们仍在贫困中挣扎

“一开始政府采用‘输血’式扶贫

给我们送钱、杉木、山羊

但是山地太硬

没有办法养活杉木和山羊

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

究其原因

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成为阻碍发展的最大瓶颈

必须将这22户88人全搬到山下来

 

1994年

赤溪村迎来了第二次转机

当年4月

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

在全省实施“造福工程”

计划从1994年开始

7年时间完成

10万贫困人口的搬迁工作

当年8月

下山溪22户88人畲民成为

福建省第一批“造福工程”实施对象

1995年4月

他们告别了世世代代居住在山上的

低矮破旧茅草房

整村搬迁到处于赤溪村中心地带的

砖混结构两层新楼房

 图片关键词

 

1995年下山溪集中搬迁至赤溪村中心地带(资料图片)

 

由此开始,20年间

赤溪另外10个自然村的群众

也分三期陆续搬至长安新街两侧

截至目前

赤溪村415户、1900多人

已有356户、1500多人搬到中心村

下山溪搬下来的第二年

桑园水电站建成

赤溪村结束了无电的历史

 

 图片关键词

赤溪村长安新街(杜海鸣 摄)

 

搬迁成功了

生活环境改善了

孩子们也有学上了

顿顿都吃地瓜米的日子一去不返

但新问题又来了

如何“稳得住”“能致富”?

进入二十一世纪

赤溪村围绕生态优势和山地资源做文章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

 

2005年

赤溪村的旅游开发开始走上快车道

先后引进多家旅游公司

竹筏漂流、峡谷运动乐园、

真人CS野战基地、露营野趣……

一个个特色旅游项目在赤溪遍地开花

带动了七彩农场、白茶采制、

特色民宿等乡村旅游配套服务产业

2019年实现接待游客共计27万人次

旅游相关产业收入额达2160万

曾经的“穷山村”

成了“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

 

 图片关键词

赤溪村竹筏漂流(资料图片)

 

同时

为了打造闽浙边界独具特色的旅游地

提高村民收入

赤溪村利用丰富的山林和淡水资源

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

模式发展生态农业

使乡村旅游业与生态农业相互融合

 

 图片关键词

 

03

 

2015年初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民委的一期简报上

对赤溪村脱贫作出重要批示

 

批示内容

 

“30年来,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宁德赤溪畲族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要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2016年2月19日

赤溪村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

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人民网的视频连线

与赤溪村村民隔空相见

并寄语赤溪村

 

总书记寄语

 

“‘中国扶贫第一村’这个评价是很高的,这里面也确实凝聚着宁德人民群众、赤溪村的心血和汗水。我在宁德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你们的实践也印证了我们现在的方针,就是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希望赤溪村再接再厉,在现有取得很好成绩的基础上,自强不息,继续努力。扶贫根本还要靠自力更生,还要靠乡亲们内生动力。但是党和国家会一直关心你们、支持你们!”

视频连线后

赤溪村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

因地制宜,精准发力

全村6户23人建档立卡对象

2017年底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图片关键词

长安新街上幸福的畲族群众(张国俊 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而是新的奋斗起点

近年来,赤溪村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对赤溪村旅游进行长期规划

建成赤溪游客服务中心、湖里岗玻璃栈道、

廊桥、畲家客栈等旅游配套项目

与茶企开展共建

成立畲村白茶有限公司

打造“中国扶贫第一村”茶叶品牌

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

打造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

……

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30万

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698

 

04

 

接力奔跑,仍需加劲冲刺

千年追寻,圆梦就在今朝

回首来路,才知道走出了多远

亲历奋斗,才明白付出的意义

 

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是

土生土长的赤溪人

对他来说,这些年

赤溪村最明显的变化之一是来的人多了

有漂泊在外多年的村民回乡定居

也有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

图片关键词 

杜家住(右三)向村民收集乡村发展建议(资料图片)

 

对于赤溪村发生的变化,他认为

“赤溪村三十多年来的变迁

离不开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帮助

感受最深的还是那16个字

‘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

 

近些年来赤溪村又“火”起来后

王绍据的工作与生活又再次同

赤溪村密切联系在一起

退休后的王绍据时常会到赤溪村转转

跟杜家住他们聊聊

2017年

王绍据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获奖后,他动情地说

“回顾33年的扶贫历程

我感受最深的是

要做到持之以恒地真扶贫、扶真贫

关键要有真感情、动真情

图片关键词 

 

王绍据(资料图片

 

日子“苦哈哈”变身“笑哈哈”

对赤溪的脱贫致富

村民李先如感受很深

“现在村里有自己的卫生院

今后有什么急病、小病

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及时医治

像我老婆那样的悲剧就再也不会重演了

 

眼下

每个经历过贫困的赤溪人

都有着自己的梦想和期待

曾经因病致贫的吴夏招说

“现在,我的身子骨好了

日子也就好起来了

接下来,我还要把孙女培养好

让她们读好书

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图片关键词 

 

赤溪村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杜海鸣 摄)

 

3月6日召开的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

吹响了全国脱贫攻坚战冲锋号

让赤溪干部群众充满希望

更让年轻一代信心满满

 

“我们的梦想不一样”

赤溪村的新生代村民

首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杜赢认为

“‘中国扶贫第一村’是一个时代的符号

那只是祖辈、父辈的起点

不会是赤溪的终点

他们的梦想是让

未来的赤溪成为‘中国自强第一村’

现在的他正在努力邀请周围的

乡亲们和他一起参与创业

杜赢说

“一个人富不算富

只有每个赤溪人都富起来了

赤溪村才能算真正富起来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

位于赤溪村的九鲤溪景区

桃花、油菜花竞相开放

在做好疫情防控准备的前提下

周边市民纷纷前来踏青赏花

三五成群的游人或追逐、或拍照

一幅和谐秀美的乡村画卷展现眼前

 图片关键词

赤溪村一角

图片关键词 

游客在赤溪村拍照(杜海鸣 摄)

 

昔日特困下山溪,山高路险鸟迹稀

早出挑柴换油盐,晚归家门日落西

如今仅留在民谣里的赤溪之苦

已经成为过去

 

现在的赤溪村已经摆脱贫困

正在奔小康的路上奋力前行

 


 


13850364051(吴晓荣)
首页
调查征集
最新公告
便民热线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0